
![]() | ![]() |
元宵节也是养生节,传统习俗蕴含养生大智慧!
东风夜放花千树。
更吹落、星如雨。
宝马雕车香满路。
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
——宋·辛弃疾 《青玉案·元夕》
元宵,又称上元节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灯节。
相传,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,每逢此夜,必出宫游玩,与民同乐,在古代,夜同宵,正月又称元月,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,这一夜就叫元宵。
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,吃完香甜的元宵或汤圆,这“年”才算真正过完了。
元宵节就是中国人的“狂欢节”,是中国人的“情人节”,是中国年的“压轴戏”。
元 宵 节 快 乐
天文专家赵之珩表示,今年元宵月依然是“十五的月亮十五圆”,已连续三年(2017年、2018年和2019年)如此。到了2020年,这一“纪录”将被打破,这一年的元宵月是“十五的月亮十六圆”。
今年的最佳赏月时间在正月十五晚18点30分之后,“此时的月亮已经珠圆玉润,皎洁明亮,分外迷人了。”赵之珩说。
元 宵 节 的 习 俗 与 养 生
吃汤圆
吃“汤圆”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。如今,北方叫元宵,南方称汤圆。元宵依馅论,分有馅和无馅两种。元宵节吃汤圆,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,还有御寒、补脾胃、益肺气之养生功效。
汤圆除了好吃,还有很重要的时节养生之意。中医认为,春季养生要注重阳气的升发。为了抑制肝木旺以克制脾土,饮食中注重增加甘(甜)味以补脾。所以,在元宵节吃的汤圆也大都含有豆沙、芝麻、花生、杏仁、核桃、枣泥等味美甘甜之品。
温馨提示:不管是元宵还是汤圆,都不可多吃哦~研究表明:6个元宵=1碗米饭,3个汤圆=1盘炒菜的油。有几类人群不适合吃,例如老年人群、糖尿病患者、高脂血症患者、胰腺炎胆囊炎,胃和肠道功能比较虚弱的人。
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,也叫灯虎。常用的有卷帘、秋千、求凤等格,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。
一般来说,花灯都是挂的比较高,一趟花灯赏下来几乎都是保持仰视的姿势。随着你颈部主动进行左右仰视运动,颈椎自然得到了有效放松和锻炼,如果配上猜灯谜,更能增加健脑益智的保健效果。
也叫龙灯舞。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。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。其表演,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。在耍法上,各地风格不一,各具特色。
踩高跷
这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。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,还能跳跃和舞剑,高跷分高跷、中跷和跑跷三种,最高者一丈多。
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,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,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。
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,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,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,从此以后,每年这一天,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,所以又称天灯为“祈福灯”或“平安灯”。
之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,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,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,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。
走百病也叫游百病,散百病,烤百病,走桥等,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。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,结伴而行,见桥必过,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。
“走百病”是一种最简便、最经济的健身方法。清代名医曹廷栋在《老老恒言》中说:“坐久则络脉滞,步则舒筋而体健,从容展步,则精神足,力倍加爽健。”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,“走百病”都是值得推广的廉价处方。“走百病”时,上下肢应协调运动,并配合深而均匀的呼吸。
中医有一个很好的治疗手段,就是督脉熏蒸。春季进行督脉熏蒸,能有效驱逐出体内“寒湿”之气,扶助卫阳,疏肝理气,防止肝火冲逆,能有效预防春天常见的疾病。
在督脉上熏蒸,借助督脉总督阳气的作用,激发出人体自身的阳气,又将这种温热,通过复杂有序的经络系统层层传递到全身,那么身体的正气就自然建了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