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![]() | ![]() |
惊蛰丨春雷响,万物长,补阳养生好时机

农历:正月三十
己亥年 【猪年】
丁卯月 壬寅日
惊蛰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,每年3月5日或6日,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“惊蛰”。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,春雷始鸣,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。蛰是藏的意思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二月节,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
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:“促春遘时雨,始雷发东隅,众蛰各潜骇,草木纵横舒。”实际上,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,大地回春,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,“惊而出走”的原因。
惊蛰三候为:“一候桃始华;二候仓庚鸣;三候鹰化为鸠。”
一候桃始华:指的是惊蛰之日,桃花是月始开,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,乃闹春之始,红入桃花嫩,青归柳叶新,流水桃花,便勾引出千媚百态。
二候仓庚鸣:指的是惊蛰后五日,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,嘤其鸣,求其友。仓为青,青为清,庚为更新,“昔我云别,仓庚载鸣”,文人由此也称它“离黄”,“离黄穿树语断续”就成了悲声。
三候鹰化为鸠:仲春之时,林木茂盛,口啄尚柔,不能捕鸟,瞪目忍饥如痴而化,故名曰鸤鸠。此言鹰化为鸠,春时也。
古代走西口者也取“离”的谐音,多有“离家创业”之意。后来,山西的人们惊蛰日吃梨,亦有“努力荣祖”之念。
蒙鼓皮:《周礼》卷四十《挥人》篇上说:"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。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,长了翅膀的大神,一手持锤,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,发出隆隆的雷声。惊蛰这天,天庭有雷神击天鼓,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。
祭白虎:我国民间传说白虎是是非之神,每一年在惊蛰来临之时都会出来觅食,人们都非常害怕被白虎给吃了。于是百姓们为了自保,只能在惊蛰这一天祭祀白虎,用肥猪血来喂纸白虎,用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巴上,使其吃饱后不再出来伤人,也不再说是非。
惊蛰节气,天气回暖,春雷始鸣,此时天气乍暖还寒。冬春交替,天气冷暖不定,昼夜温差较大,且常有“倒春寒”。
做好春捂,远离春困:忽冷忽热的节气,大家要适量增减衣着。春捂讲究捂住两头,重点护住头颈和双脚,围巾随身带,秋裤不要太早脱;同时,也要把握好过犹不及的原则,根据天气的变化和自己的体能适度脱衣服,比如晴朗的中午,气温10度以上,就可以适量减少衣服的厚度。按摩以下几个养生穴位,也可以提神醒脑,摆脱春困。可以用拇指按揉内关、神门、三阴交。这三个穴位互相配合,每天按揉5~10分钟,就可起到安神定志、调整睡眠的作用。
饮食清淡,宜多吃梨:惊蛰时节,乍暖还寒,气候比较干燥,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、外感咳嗽。生梨性寒味甘,有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的功效。另外,饮食宜清淡,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,刺激性的食物,如辣椒、葱蒜、胡椒也应少吃。春天肝气旺,易伤脾,所以惊蛰季节要少吃酸,多吃大枣、山药等甜食以养脾。心平气和,慎动肝火:惊蛰时节,人的肝气旺盛,往往易出现头目胀痛、面红目赤、急躁易怒、血压升高等表现。因此,要注意避免过量饮酒、熬夜;随时保持心平气和,不要大悲大喜,戒躁戒怒,否则肝气升腾太快,易患眩晕、中风之病。同时可以每天饮用冲泡的玫瑰花水,以起到疏肝解郁、养颜美容的作用。
惊蛰时节,养生应遵循“春夏养阳”的原则,顺乎阳气的升发、万物始生的特点。
惊蛰时节,人体肝阳之气渐升,阴血相对不足,许多人会感觉到背和四肢寒凉,容易出现目倦神疲、腰膝酸软、上火牙疼、皮肤嘴唇干裂等症状,其实这是人体跟不上春天阳气升发的结果,所以,这个时令,“补阳气”很重要,养生应该顺乎阳气的升发、万物始生的特点,使自身的精神、情志、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,才能生机勃勃。
督脉总督人体阳气。古代中医称督脉为“阳脉之海”。因为它汇聚了全身阳气,并把这些阳气输送到全身体表的肌肤腠理之处,具有温煦机体,抵御外邪的功能。阳气充足后,才可将人体邪气一并带出体外。浙江一真堂的督脉熏蒸床,纯中药制剂通过蒸汽热喷熏蒸让皮肤“吃药”并通过经络行至全身发挥药效,有效达到强身健体焕发阳气的保健目的。
